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

阅读:0
听报道

□张柠
传播媒介中的好消息和坏消息
    媒体的内容贫乏,全是“好消息”,节日期间尤其如此,读者看着,令人生厌。那些所谓的“好消息”可分为两大类,一类是主流声音用“抒情诗”语调叙述出来的“好消息”,说生活多么美好!环境多么优美!生活多么惬意!形势多么喜人!等等。主流媒体试图借助传播的强势,覆盖人们对“坏消息”的记忆,进而遗忘它。还有一类是广告商制造的“好消息”,这种“好消息”专门针对正在传播的“坏消息”,试图借助商品消费的途径,消除大众心中的阴影,比如,针对蜱虫,他们会立即发布一条“好消息”:“蜱虫思”牌喷雾,一喷蜱虫就死。这两种“好消息”的差别在于,前者是双目紧闭、掩耳盗铃的“抒情”,后者是针对已经发生的事故、醉翁之意不在酒的“叙述”。总之,它们合伙在制造一种虚假的生活现场。


    我们这些世俗生活中的人,早晨醒来第一件事就是掐自己一下,确认自己是否还活着,然后看看自己的生命财产是否安全;接着看家人和邻居是否安全,这座城市是否正常,下水道畅通吗?孩子的学校周围有黑帮吗?再下来,便是我们的国家有没有麻烦?鬼子来了没有?于是打开电视或拿起报纸,一看,嚯!太平世界、朗朗乾坤,好消息纷至沓来,一切都像我们梦中所想的:个人腰包鼓了,国家粮仓爆了,挣外国人的钱了,国际排名进步了。也有心存疑虑的人,害怕那些危及个人安全的消息被隐瞒了,于是赶紧打开电脑,在网上随意浏览,发现到处都是坏消息:蜱虫咬死人了,奶粉中又有毒了,拆迁铲车铲人了,宝马来回碾压了,黑保安的押送车来了,“打酱油”了,“俯卧撑”了,“被幸福”了,存款被人卷到国外去了……


    同一个世界,不同的叙述,我们该相信谁?抽象地看,这个世界从来就是祸福相依、好消息与坏消息并存。悲观的人看到坏消息,乐观的人看到好消息。天堂乎?地狱乎?面对这个混沌世界,儒家道家态度不同,佛陀基督各有说法。个体的人生态度和观察世界的视角不同,会产生不同的世界观,没有什么定论和对错。但我们在这里要说的是公共媒介的角色和态度,它必须站在普通民众的立场,及时提供正在发生的真实信息。


    一群在草地上吃草的羊需要什么消息呢?它们迫切需要的,不是那些“抒情诗”一样的东西,而是与生命安全密切相关的消息。比如:草的质量怎么样?安全不安全?有没有被人撒农药?周围环境怎么样?有没有躲在一旁窥视的灰太狼?有没有少数贪婪的羊悄悄将草转到别的地方藏起来?等等。你不告诉它们这些消息,而是整天在朗诵抒情诗:“草儿多么肥美”“阳光多么灿烂”“草地连续100年大丰收”,等等。结果只能是,灰太狼咬死了喜羊羊,懒羊羊还不知道,还在那里诗朗诵,或者叫其他的羊不要吱声,以免影响大家继续吃草的心情和勇于吃草的决心。那么,我只能说你是灰太狼的帮凶。


    面对公众,媒体的“叙事”选择是一件严肃的事情,它既要公开透明,又要考虑到公众的心理承受能力。比如,面对一群孩子,我们无法完全按照“事情的本来面目”去转述,必须要有所忌讳。同时,面对孩子,我们还应该叙述一些“好消息”,让他们在现实中更有勇气,面对未来更有信心。问题在于,我们的大众媒体不是“少年儿童报”和“九色光频道”。它的主要受众就是成人。不要将广大受众视为“儿童”,要尊重他们的“成人权”,告诉他们事情的真相,让他们知道身边的“坏消息”,进而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,这样才能避免“坏消息”的传染性和连锁反映。


    一个成熟的、正常的“成人社会”,不要害怕“坏消息”。辩证地看,只有“坏消息”,才能带来“好消息”,这叫做“否极泰来”。如果全是“好消息”,它恐怕只能带来“坏消息”,这叫做“物极必反”。即使你整天瞒天过海,东堵西拦,“坏消息”并不因此而消失,它会寻找特殊渠道到处流传,像风一样。这就是为什么平面媒体与网络媒体产生“信息错位”的原因。这就是为什么人们看完报纸和电视之后还不放心,要到网络论坛转一转的原因。改变这种奇怪现状的第一步,首先就是要允许“坏消息”和“好消息”在媒体媒介中具有同等的权力。(20101008)

话题:



0

推荐

张柠

张柠

88篇文章 2年前更新

祖籍江西,1958年9月出生。1990年开始发表作品。1991年考入上海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世界文学专业,1994年7月获文学硕士学位。毕业后分配到广东省作家协会创作研究部工作,主要从事中国当代文学批评与大众文化研究。正高职称,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。

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