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

阅读:0
听报道

张柠:让山寨的归山寨,城堡的归城堡

 

 1

    最近,网上响起了上海某学者正义的声音:“都搞山寨,谁来创新?”他先假定所有的人都在搞“山寨”,然后对着这个“假定”发出强烈的质疑。其实只有很少一部分人在搞“山寨”,我们想搞也搞不了。问题在于,为什么“山寨文化”的兴起引起了如此广泛的关注呢?它是不是绝对负面的?对制度创新是不是一个刺激?

 

    说到“山寨商品”,我要谈一点自己的亲身经历。1996年花重金买来一部名牌VCD播放机,用起来很不顺手。因为它的纠错能力极差,只能播放所谓“正版碟”。价格昂贵就不谈了,看来看去就那几部土得掉渣的电视剧,农民对话都用意大利美声;译制片没字幕,找人配音,贼说话也是美声,很“雷”人。最前卫时髦的当然是广州街边的碟,5元一张,但质量比较粗糙,名牌播放机播不了。只好到大沙头去买“山寨版”的,几百元一台,不但纠错能力超强,还有“三防”功能:防尘、防摔、防正版(38元一张的“正经”碟放不了)。这是我第一次尝到“山寨商品”的甜头。到北京之后,我一次又一次尝到了所谓“正版”的苦头。在中关村某电子城卖了一块“正版”锂电池,近300元,用了三天电门儿就关了。找商家退货,说要领导签字;找领导,说要开会研究一下,回去等通知。无奈只好改用国产代用品,70元一块,三个月就报废。我急了,给广州打电话,说请帮我到大沙头去买几块“山寨电池”,每块15元,上面标有“1800mAh”的那种!

 

    这就是“山寨商品”一直有市场的原因。尽管“山寨商品”有一定的创意,也搞了有很多符合中国国情的改良,但是核心技术不是自己原创的,因此不能公开,只能在民间悄悄地玩。如果公开,那就好比老贼坐上了金銮殿——冒充皇帝了。其实,在“全球一体化”的格局中,“欠发达国家”处于这个体系的边缘地带,其商业文化至今还基本上是一种“山寨文化”。所以,“山寨文化”是一种边缘挑战中心的策略。

 

    至于“山寨版春晚”这一设想的出现,也不是没有群众基础。一年熬到头等一台晚会,宝还押在一个农民笑星身上,其他的就可想而知了。春节联欢会,老是一个味儿,群众不满意,产品该升级了!但是,升级效果一直不理想,有人就在网络上广聚民智,编一个“民间版”取乐于民,也不是不可以。但是,它必须呆在它应该呆的地方,比如网络。如果越位到电视台去,等着它的就是消失。“山寨文化”消失的例子,历史上很多。比如水泊梁山,很好一个山寨,他们偏偏想到东京去,结果就是消失。

 

    任何一种文化现象的发生和传播,都有其现实基础,但它必须受一定的时空条件所制约。文化产生的时间条件、空间位置不合适,或者文化比例的搭配不协调,这三者都是导致文化变乱的原因。近几年来,民间形态各异的文化一直在反弹,借助于网络这种新的相对自由的传播媒介,嗓门挺大,大得惊动了上级。前几年的“大话文化”,刚刚流行起来的“山寨文化”都是例证。各种民间文化在网络出现,并由边缘向中心进军,一定程度上是文化搭配不合理的表现。更重要的是,它们之所以遭到狙击,一定程度上是空间行动越界所致。

 

 2

    前些年在广州的时候,看到北方人将周星驰的“搞笑”、“无厘头”命名为“大话文化”,还“后现代”,并给予了极高的评价,觉得非常可笑。这种“无厘头”的语言风格乃至行为方式,在岭南文化中早就存在,基本上属于“蛊惑仔”所为,或身上有“蛊惑仔性”的人偶尔为之。人们对它的态度不置可否,既不会绝对地否定它,也就是认可它一定的合理性,就像对待有时候会说点脏话的人一样;但也不会绝对地肯定它,因为说脏话不是好孩子。人们对此往往一笑了之。避开绝对的“二元对立”思维的方式,是一种典型的民间思维方式。相反,北方人见到“周星弛”之后却一惊一咋、大呼小叫:“星爷——”,仿佛遇到了救星。在北方那种严肃得令人怀疑自己是否活着的环境里,听到周星驰的无厘头、反逻辑、有瓦解性的语言,的确有一种解气的感觉。一群语言刻板无趣的人遇上一位语言蛊惑仔,全部扑上去拥抱它。南方“无厘头文化”对北方文化是一种弥补,南方古老的民间文化,在北方获得了某种“现代性”。但正统中原文化无法对此做出有效解释,以为是香港人从欧美引进了什么新的文化怪物,所以冠以“后现代”之名。南方“无厘头文化”到了北方却产生了那么多深奥的意义,这是周星驰们始料未及的。

 

    同样产生于岭南的“山寨商品”也是如此,原本是一种商品文化,北上之后却变成了一种“文化对抗”的代名词。所谓的“山寨现象”或者“山寨商品”、“山寨文化”,为什么直到今天才引起关注呢?就是因为这一现象的“时空关系”发生了变化。一种文化现象,一旦改变了它所发生和存在的特殊时空条件,就会出现诸多的歧义。任何事物的合理性,都是一定的时空条件下的合理性,逾越了特定的时空条件,它就要出故障。“山寨商品”出现在东南一隅沿海地带,它就没问题;当它试图向中心城堡进军的时候,就会遇到麻烦。“山寨文化”出现在网络上没问题,出现在电视上就会遇到麻烦。“山寨商品”出现在中国加入WTO或者知识产权法颁布之前没问题,出现在今天它就会遇到麻烦。

 

    无论“山寨现象”怎样复杂多义,其根本特质还是民间的、边缘的,小规模的、非正规的,偏安一隅的,也就是粤语最初所表达的那个意思。因此,应该让“山寨”的归“山寨”,“城堡”的归“城堡”,各就其位,构成呼应和对峙关系,彼此纠正和制约。没有这种文化,全是那种腐朽、保守、没有办法播放的“正版碟”,不符合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求。

 

 3

    最后,我还是要表明自己的态度。针对各种形态的文化,应该持宽容态度,这是对文化多元的宽容。文化的本质具有杂糅性和多元性,单一的文化是不可能的,或者说是短命的。历史走到了今天,文化已经由“一神教”时代,再一次回归到“多神教”时代。只有多元共生的文化才具有生命力。

 

    我觉得《诗经》是一个多元文化并存、文化比例搭配合理的标本。诗有“风、雅、颂”。“风”——民间的声音,主要在“山寨”里唱,是《诗经》的主干,在305篇中占160篇,约53。“雅”——文人雅士的声音,主要在“城堡”里唱,共105篇,约占34。“颂”——官方的声音,主要在朝廷的各种仪式上唱,共40篇,约占13。假如变换不同声音的歌唱地点行不行呢?我觉得行,大家也认为行,但那是不可能的。比如你到衙门里去唱“硕鼠硕鼠,无食我黍,三岁贯汝,莫我肯顾”(大贪官啊大贪官,莫把银纸全部卷。多年辛苦奉养你,我的生死你不管),有可能把你丢到收容所里去。此外,还有一个文化比例的搭配问题。如果“颂”或者“雅”太多了,以致将“风”的声音湮没,那么“风”就要起来反抗。在《诗经》中,“十五国风”占绝对优势。“国风”又有“正风”和“变风”之分。“正风”美之,就是歌颂;“变风”刺之,就是批判。《诗经》中的“国风”是以“变风”为主。不管什么声音,也不管它出现在什么时间、什么空间,但《诗经》编撰学给出了这样一个格局和比例,是值得我们深思的。

 

    之所以有官方文化,是因为有民间文化。之所以有高雅文化,是因为有通俗文化。之所以有精英文化,是因为有大众文化。之所以有主流文化,是因为有边缘文化。之所以有老年文化,是因为有青年文化。之所以有严肃(理性的)文化,是因为有诙谐(无厘头的)文化。之所以有“城堡文化”,是因为有“山寨文化”。形态各异的文化,在特定的时空中相互并存,恩怨交加地相处,是文化生长的最优环境。任何一种文化试图越俎代庖去取代甚至消灭另一种文化,都是不可能的。

(《羊城晚报》2009.1.17)

话题:



0

推荐

张柠

张柠

88篇文章 2年前更新

祖籍江西,1958年9月出生。1990年开始发表作品。1991年考入上海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世界文学专业,1994年7月获文学硕士学位。毕业后分配到广东省作家协会创作研究部工作,主要从事中国当代文学批评与大众文化研究。正高职称,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。

文章